数据清洗是指识别、更正或删除数据集中不完整、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数据的过程。数据清洗对于确保数据质量和有效性至关重要,因为它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并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更可靠的基础。
浏览量
1、数据清洗的背景与重要性
数据清洗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、转换和修正,以去除错误、不完整或冗余的数据。其背景在于,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某一主题的数据集合,这些数据从多个业务系统中抽取而来,且包含历史数据,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数据或冲突数据,这些数据被称为“脏数据”。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、一致性和完整性,提高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,我们需要进行数据清洗。
2、我们为什么要做数据清洗
提高数据质量:通过数据清洗,我们可以去除重复数据、修正错误数据、填补缺失数据,从而提高数据质量,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。
提升分析效率:数据清洗能够减少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干扰和错误,使分析过程更加顺畅,提高分析效率。
保障决策准确性:高质量的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,从而保障基于数据的决策的准确性。
3、数据清洗的具体步骤
数据清洗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,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数据收集:从各个业务系统中收集需要清洗的原始数据。
数据预处理:包括去除重复项、处理缺失值等。对于缺失值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补(如使用均值、中位数、众数等)或删除。
数据转换:如数据标准化、数据离散化等。这一步骤旨在将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格式和范围。
数据集成: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合并和整合,形成统一的数据集。
一致性检查:根据每个变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和相互关系,检查数据是否合乎要求,发现超出正常范围、逻辑上不合理或者相互矛盾的数据,并进行修正。
4、针对水位波动的瞬时流量数据清洗
对于水位波动导致的瞬时流量数据波动问题,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数据清洗和治理:
滤波处理:采用适当的滤波器(如中值滤波器、低通滤波器等)对瞬时流量数据进行滤波处理,以去除噪声和波动。
同步采样:采用同步采样的方式,将数据与其他同步数据(如时间、温度等)相结合,以更准确地反映瞬时流量的实际情况。
数据平滑:对滤波后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,以进一步减少波动和误差。
异常值检测与处理:通过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算法检测异常值,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或删除。
5.数据清洗类型及案例
在数据采集后,通过一系列清洗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,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清洗类型及其案例:
第1种:累计型数据清洗
案例1: 某传感器持续监测某地区的降雨量,数据以累计形式上报。清洗过程包括:
识别异常值:去除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异常高或异常低的累计值。
数据平滑:对连续时间点的累计数据进行平滑处理,以减少噪声。
转化为日/月降雨量:通过计算相邻时间点的差值,将累计数据转化为日降雨量或月降雨量。
案例2: 某企业统计生产线上产品的累计产量,清洗过程需:
核对生产线日志:确保累计产量与生产线日志记录一致。
去除重复数据:避免重复计数导致的累计数据错误。
第2种:差值型数据清洗(累计流量的每日/每时转换)
案例1: 监测某河道的流量数据,数据以累计流量形式上报。清洗过程包括:
计算日/时流量:通过计算相邻时间点的累计流量差值,得到日流量或时流量。
去除负差值:确保流量数据不会出现负值,对于异常负差值进行修正或剔除。
案例2: 某电商网站统计用户访问次数,数据以累计访问次数形式上报。清洗过程需:
识别并处理重复访问:确保每次访问只计数一次,避免重复访问导致的累计数据错误。
计算日/周/月访问次数:通过计算相邻时间点的累计访问次数差值,得到日访问次数、周访问次数或月访问次数。
第3种:加法型数据清洗(如降雨量累加)
案例1: 监测某地区的降雨量,数据以每次降雨量的形式上报。清洗过程包括:
累加降雨量:将每次降雨量进行累加,得到总降雨量。
设置降雨上限:根据地区气候特点,设置合理的降雨上限值,对于超过上限的降雨量进行修正或剔除。
案例2: 某企业统计销售额数据,数据以每次销售金额的形式上报。清洗过程需:
累加销售额:将每次销售金额进行累加,得到总销售额。
去除异常高值:对于异常高的销售金额进行核实,确保数据的真实性。
第4种:水利农业单位数据清洗
案例1: 监测河道水位数据,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波动影响。清洗过程包括:
数据滤波:采用滤波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,减少噪声影响。
异常值检测与剔除:对于超出合理范围的水位数据进行剔除或修正。
案例2: 监测顺时流量数据,数据可能因传感器故障或环境因素产生误差。清洗过程需:
校准传感器: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校准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。
数据平滑与插值:对连续时间点的流量数据进行平滑处理,并对缺失数据进行插值处理。